“剪剪报纸也可以发财,这是真的吗?”如果说一家二十几个人的小公司,利用收购价才几毛钱一斤的旧报纸,每年创造出十几万或者几十万元的利润,就可称之为“发财”的话,那么这是千真万确的。厦门“兰花剪报公司”的老板纪剑峰最早在厦门深田路陋巷办公,到今天购买两套凯旋广场的豪华公寓做办公室,五年换了五个地方,颇具传奇色彩。 :
#5^ 0=Ju
7Gi]7N@
事业和爱好不谋而合
uzkXWx
(x8 T4xrM
纪剑峰初与报纸结缘时,只是把它当作认识世界的工具。而报纸作为一种“新闻易碎品”,总是来去匆匆,难以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日后翻查起来也不方便,于是,小纪萌发了剪报的念头。到初中毕业时,他剪出了厚厚一本《医疗卫生专辑》,这是小纪最早的剪报集子。 Gs|yi
;N?z}x!z
1993年的一天,小纪在某份报纸一个并不醒目的版位上,捕捉到了一条改变他一生的信息——“剪报公司:九十年代必需品”。小纪读了一遍又一遍,难掩内心的狂喜:没想到事业和爱好可以合二为一! VFsYg!a
j<WukCv
借鸡生蛋,初尝甜头 kpWyx0K
I7:sBBe
虽说找到了事业的切入点,但小纪并没有马上大张旗鼓地开公司,他还需要一些实际经验的积累和足够的信心。1993年6月,纪剑峰就挂靠在朋友开的大众咨询公司试办起了剪报业务,由大众公司代开发票,对外联系工作则打着“厦门市兰花剪报有限公司(筹)”的旗号。当时实际投资只有2000多元,1000多元拿来订阅报刊,其他用于印刷征订单,由五六个业务员负责上门派单推销。不到一个月时间,便有十几家公司前来订阅。由于客户向他们订阅剪报资料是按年收费,而兰花公司向邮局订报刊是按月付款,再加上营业执照、营业场所都是大众公司的,所以资金周转不会太紧张。试营业近半年,积累了相当的经验和三万余元资金后,1993年底小纪正式向工商局申请了营业执照,“厦门市兰花剪报有限公司”的牌子在深田路的一条陋巷中挂起来了。 96'!@WI
xNom%wh
量体裁衣,先找客户后订报 &"&c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