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最新报道看通钢新景象:工人阶级失去的只是锁链 6N`L$MC|C
Lv4\Umbj
云淡水暖 w2tx"XK&
df
0aiGD
Oi}4v
《瞭望新闻周刊》33期(最新一期)发表了一组有关通钢的报道和评论,总共有四篇, “通钢悲剧的逻辑”(王健君)、“通钢事件是我国劳资关系发展的标志性事件”(杨琳)、“迷信行政权力的重组悲剧”(叶檀 评论)、“正走出阴影的通钢”(褚晓亮 王晓明)。 wD-"
hRi|c/R
除去“学者”叶檀女士的老调重弹,其余的三篇报道,力图以更深入细致的视角,反应事件亲历者们的声音。特别是一些参与了改制执行阶段操作者们的声音,这如果与前段时间的相关报道联系起来看,会更有所得。 mjYx!Q
;GzCn`}
有意思的是,第一篇报道的记者,开篇引用了通钢一位退休工程师的话:【“调查研究是‘十月怀胎’,作出决策、解决问题是‘一朝分娩’。”…两周前“一个人被活活打死‘的通钢悲剧,’完全是不走群众路线的结果。】 L.S]G/O
{=?;_kc7
不能不说这位退休工程师具有比吉林省目前已经出来表态的国资委副主任、政府秘书长等人,具有更为具备说服力的认识,高官们坐在舒适的办公室里制定种种改制“方案”、“计划”,究竟有多少是顺民心、合民意、讲道理,循实际的,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够检验,结果怎样,已见分晓。而上述退休工程师的方法论,应该来自毛主席的《反对本本主义》的论述。 H(K#,>ry
E.#k`{)
毛主席的原话是“调查就像‘十月怀胎’,解决问题就像‘一朝分娩’。调查就是解决问题。”,毛主席还说“一切结论产生于调查情况的末尾,而不是在它的先头。只有蠢人,才是他一个人,或者邀集一堆人,不作调查,而只是冥思苦索地“想办法”,“打主意”。须知这是一定不能想出什么好办法,打出什么好主意的。换一句话说,他一定要产生错办法和错主意。” fng'~p d
OL/6q3_lY
但是,面对通钢自2005年被“强行”改制以来所凸现的、日益增多的种种矛盾和问题,相关方面的领导,特别是国资委、省政府那些言之凿凿地说“2005年通钢集团引进战略投资者建龙集团等,完成了股份制改革,实现了投资主体多元化。企业重组后,得到了较快发展。”的领导们,深入细致地调查研究了么? o?BipP
;\3aY
结论是否定的,现实说明了一切,报道说: 1Yrvt~R
-W'+?(3/n
【从焦化厂现场回到办公楼的吉林省国资委副主任马明,向在当时也在通化钢铁的吉林省副省长王祖继汇报称,在有人身攻击的情况下,企业工作人员已不敢出头做工作,建龙集团和省国资委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受到威胁。…中午11点前后,吉林省副省长王祖继传达了意见,调集警力,对现场布控。待伤者诊断出来后,再追究打人者的责任。…中共通化市市委书记齐晓光则要求,在场的通钢集团领导提供闹事者姓名。】(《中国新闻周刊》) ~""B;y90
v`5~zS
可以看出,当时有大批的中高层政府官员在现场处置,如果职工群众对政府官员的信任度足够地高,政府官员作出的各种指示、号召足够地有效,在场的职工群众内心的诉求得到及时的回应,何故有后来的悲剧。而事实上是: E?dEM'
|^=S+:OC
【最令刘吉(退休工程师)不能理解的是,当7月24日下午事态已经失控后,从15时到18时的3个小时内,省政府分别以“暂缓”、“终止”、“永不”,连续作出了三份停止重组的省政府决议,以期平息事态。“自2006年以来,因通钢改革矛盾的上访一直不断。就在7月10日还有职工去长春上访,都没有触动主管者去解决问题。现在,3个小时作出3份决议,决策者的行为给群众留下什么印象?”】(《瞭望新闻周刊》) tZ^%y&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