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Bn_E
听说盐宁路竣工通车了,11月17日,记者一行来到攀枝花市盐边县格萨拉乡实地感受一下。此时,天刚蒙蒙亮。路上碰巧遇到该乡大湾村村民杨伍散开着自家的农用运输车,在路边错车。 h^ 1^
“老乡,你这是到哪里去呀?” /aYlup(
“我到山那边的云南宁蒗去卖洋芋(马铃薯)。”杨伍散告诉记者,车厢里装着收获的2000多斤洋芋。 ZS&YUi;QP
“盐宁路修好了,卖农产品不愁了,这得感谢攀钢。”聊起新修好的盐宁路,40多岁的杨伍散说,原来这条路是条土路,坡陡弯多,车子无法走。一下雨下雪,就变成烂泥巴路,人和牲畜都没法走,洋芋运不出去,就没法增加收入。 (t?n+-iMLm
“我家有4个娃儿要养活,日子很艰难。” ^ U|K)^
格萨拉乡南接攀枝花市西区,西与云南省华坪县、宁蒗彝族自治县接壤,北与凉山彝族自治州盐源县毗邻。该乡平均海拔3000米左右,沿山势分布着大湾村、坪原村等5个彝族村。村民主要种植洋芋、苞谷等农产品。 2@c+[AxX
由于地理环境等因素,该乡5个村的基础设施和经济十分落后。村民的出行全靠上世纪60年代修建的一条狭窄的土路。该路崎岖坡陡,夏季扬尘,雨季垮塌,冬季泥泞,给当地老百姓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不便。村民所必需的生活用品,到最近的镇上去买,要徒步几十公里山路,往返得一天。很多彝族同胞一辈子都未走出过大山,渔门镇、盐边新县城、攀枝花市,在他们眼里都是遥不可及的地方。 oK947'Za
格萨拉,彝语是“好耍的地方”,然而连接格萨拉乡5个村的路,却成了交通出行的最大障碍。农产品运不出去,村民无法增收,这成了制约5个村彝族同胞脱贫的最大瓶颈。 }VP'Zden
“开发一方资源、带动一方经济、造福一方百姓”是国有企业的重要使命。攀钢从上世纪80年代就开展了对格萨拉乡的扶贫工作。每年为当地村民送去生活必需品,投入一定人力、物力、财力帮助该地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相关产业,拿出资金为当地修路建桥,投资修建电力基础设施,让该乡5个村用上了电,告别了祖祖辈辈点松明子的历史。 Wp< |